消費與進口階段性承壓 棉價后市企穩預期增強
發布時間:
2021-09-15
對比去年,盡管目前棉價處于低位震蕩區間,但是基本面上的變化卻很少,其中產量基本與去年持平或略有波動,國儲輪出如期進行后降至相對低位,棉花基本面依舊整體向好,但與之前年度相比也確實有一些因素發生了改變,主要就是市場對消費與進口預期的改變。 消費下滑空間有限 強勢增長的棉花消費一直是近幾年支撐棉花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進入2018-2019年度之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使得市場對消費的預期發生了改變,
對比去年,盡管目前棉價處于低位震蕩區間,但是基本面上的變化卻很少,其中產量基本與去年持平或略有波動,國儲輪出如期進行后降至相對低位,棉花基本面依舊整體向好,但與之前年度相比也確實有一些因素發生了改變,主要就是市場對消費與進口預期的改變。
消費下滑空間有限
強勢增長的棉花消費一直是近幾年支撐棉花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進入2018-2019年度之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使得市場對消費的預期發生了改變,預計本年度的棉花消費很可能將一改自2015-2016年度就開始延續的高速增長態勢轉而向下運行。
的確,自2018年年初以來紡織品服裝的零售額就呈現出持續下滑態勢,而當外部因素開始反映到現實中,2018年11-12月紡織品服裝出口銷售額同比也出現明顯下滑時,擾動了市場對未來棉花消費的預期。宏觀經濟對消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其中經濟下行帶來的消費下滑應該是緩慢的,相比之下外部因素的影響會更加迅速與直接,尤其是在市場情緒普遍悲觀的時候。盡管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量的確很大,但結合整體出口和內銷數據來看占比依舊是有限的。再者,雖然近幾年東南亞的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迅速,但是中國在該產業無論是體量與成本上面依舊擁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力,也就是說即使外部擾動持續,但是產業資源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也需要時間。因此,2018-2019年度消費是很可能會下滑,但是下滑的空間有限。
價格重心有望上移
而另一個預期改變的因素就是進口,因為我國對棉花實行的是進口配額制度,所以近幾年國內的棉花進口量持續穩定在100萬噸上下,但是去年為維持棉價穩定而下放的80萬噸滑準稅配額與滑準稅稅率的下調使得市場對本年度棉花進口量的預估達到了160萬噸。在消費下滑的背景下,棉花進口量的大幅增加將很大程度上軋平棉價核心支撐要素供需缺口。
在國內棉花產銷缺口常態化、國儲庫存持續下降的背景下,棉花進口量的增加是必然的。但是本年度進口配額的增加卻是特定環境做出的應急之舉,尤其是在棉花庫存仍相對充足、新棉開始大量上市的時候,這使得短期棉花的供給壓力進一步擴大。但是結合全球供需來看,進口的供給壓力可能是只停留在預期上面。2018-2019年度全球棉花供應情況并不算太好,首先美國方面,由于天氣原因,棉花產量與質量均存在著明顯的下滑;再者印度方面,盡管美國農業部數據缺乏,但其國內已經將本年度棉花產量下調到570萬噸以下,并且由于其自身良好的庫存及MSP支撐,印度棉價持續高位運行;此外,由于干旱,市場對澳大利亞的棉花產量的預估也已經調整到了50萬噸附近;巴西棉花的增產可能是本年度全球棉花供給的重要補充,但其本年度的棉花出口已經臨近尾聲。因此,就全球范圍的棉花可供資源來看,盡管國內棉花進口配額增加,但是要落實到實際的棉花采購上面仍存在著很大的疑問。
整體來看,在內需與外貿均承壓的背景下棉花消費的下滑是客觀事實,但是其幅度依舊是可控的;另一方面進口量的增加也是趨勢,但參照全球的棉花供需,內外棉緊密度上升反倒很可能成為其價格的另一個有力支撐。此外,當下存在的工商業庫存與倉單壓力也更多是階段性的,結合整年度的棉花供需情況,棉花依舊是去庫存邏輯,而國儲庫存的持續下降則給了棉花價格更多的可變空間。因此,短期棉價可能仍舊是階段性供給壓力與悲觀消費預期所主導的低位整理,但是隨著市場情緒好轉及訂單恢復,預計棉花價格可能將回歸其正常的供需邏輯,即價格重心應當是上移的,新棉種植、天氣條件、國儲政策、結構性供給等因素也可能成為新的推動力。
新聞來源“紡織網”
相關新聞